中秋古诗词手抄报三篇

2023-09-14 21:05

中秋古诗词手抄报(分享7篇)。 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经过细心的搜集整理为您呈现了中秋古诗词手抄报。中华文化绚丽多彩,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秋古诗词手抄报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一】中秋古诗词手抄报

中秋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中秋古诗词伴随着我们的祖先度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中秋佳节,留下了丰富的诗词作品,让我们的中秋节更具文化历史意义,成为我们传承的文化财富。

正如宋代詹谷所说:“秋月何时照我还?我亦随人归故乡。”中秋节是人们祭月、敬亲、品尝月饼、赏月、拜月的节日,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寓意美好、团圆、和睦、吉祥、祥瑞和光明等等。从古至今,中秋节成为了家庭、朋友、同事相聚的节日,也成为了个人情感宣泄的场所。

唐代的崔护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描写了离别之时人们的乏力,以及「能饮一杯无」的借机来忘却离别坚定的意志。中秋节是一种团圆的传统节日,更常常意味着别离的伤感。孟浩然的《登科后》中,利用了明月引人思故乡的意象,用朴素而不失真情的语言,表达了在异乡的别离之情和对故乡的惦念。这些古诗词借助了哀伤的场境体现出了人生的无奈,表达了自然之中的人性相连。

骆宾王在《将进酒》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故乡是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在中秋节中,我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但月光是一种安慰,它充满了我们对家的思念和想到亲人的希望;同时,月光也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它代表着美好的寓意。月饼也是中秋节最重要的食品,里面蕴含着除旧布新、吉祥如意和瑞兆丰盛等吉祥寓意,中秋节中的月亮和月饼成为了代表祝福的象征物。

总之,中秋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文学、艺术还是礼仪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古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感受中秋节的美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秋古诗词,如此生动,如此美丽,如此深邃,它让我们品读文化,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让我们发现更多美好。用古诗词语言来温暖人心,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

【篇二】中秋古诗词手抄报

琵琶仙·中秋清代;纳兰性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译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注释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赏析;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抬头仰望天空,中秋月圆,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却触景生情,发此疑问.通过此句,我们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凉;日月轮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这些都只会令他徒增烦恼;是因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辉还是他那颗受伤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词的上片写现实,现实是充满了悲凉,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灵.用“冰轮”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辉,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此句道出了作者“尽成悲咽”的缘由;原来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偏要打动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阙写词人仰望明月忆及往事.“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只是光阴荏苒,轻纨小扇轻摇又摇走了几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词人中宵独立,“填膺百感”,而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清辉未减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众家欢聚之时,容若心中却荒凉如大漠.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

【篇三】中秋古诗词手抄报

中秋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秋节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在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大量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这些诗词生动描述了中秋节的活动和景象,如月饼、赏月、团圆等,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原本用以祭祀月神,后来逐渐成为人们团聚的节日。中秋节的月亮始终是重头戏,于是文学作品中也就充满了关于月亮的描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就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月亮比作嫦娥,“愿天上人间,长保白月清辉”。诗词中,唐代诗人李白更是有“天心荡漾瑶池阔,万里无云又无波”的句子,用想象赋予月亮神秘的力量,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中秋夜的寂静和神秘。

中秋节的月饼,则是人们最喜欢的美食之一。在文学作品中,月饼也成了一个槽点,都喜欢吐槽“一年一度的月饼节,你吃吗,你某某了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发出的信息量很大,意思是草儿不会吃月饼,但是中秋节和草地好像都觉得好玩,谁知道呢?有趣的是,幽默感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在描写月饼时,往往都会带上一点点幽默。

赏月、赏花、赏景,都是中秋节特有的活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描写楼上观赏景色和登高远望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崇山峻岭、流水潺潺的秋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诗人林则徐的《赋得古城遗迹十年应凌汛翁重会之作》,“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中秋夜赏月,本就是一件浪漫的事,而这句诗却将浪漫演绎到极致,让读者也陶醉其中。

中秋节更是家庭团聚的日子,许多诗词也描写了中秋夜家人聚在一起的情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别董大》中就有一句“家在江南千里雪,更隔山海月无涯。”,写出了孤独在外的情感,同时也去寻找自己的家。家庭聚会的意义也在诗词中得到了呈现,《诗经·小雅·鸿雁》中写道“彼此有所思,心中安而不忘”,表达了人们即使分隔万里,思念之心始终相连。

总的来说,中秋古诗词集中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经典元素,如月饼、赏月、团圆等。诗词描写中秋节的各种情景和活动,以纯净的语言表达出中华民族对于家庭、亲情、团聚的珍视和感恩之情。另外,在中秋古诗词中,许多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质,也成为人们传承文化,提高精神层面的学术资源。